浓缩景观创意场景 | 博物馆浓缩景观场景
场景复原是博物馆展览中的很常见的一种展示形式,而场景复原最初还是源自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具有生动、直观等特点,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受上海世博会的影响,这种展览形式很快在国内蔓延开来,被国内许多博物馆广泛应用,展示效果极佳。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现在的场景复原手段也更加的丰富,大量的多媒体技术被加入到了场景复原里面,其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场景,如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刚向世人展示的时候就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场景复原的种类可分为以下四个大类:
1、陈设展示
陈设展示是博物馆最为常见的展示方式,陈设空间的展示规划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交融即内容方式高度统一,表现方式应该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可以给大众心里留下深刻标志性的空间。这就要求博物馆陈设空间的展示规划,不仅掌握艺术性的展示,更应该依据人体工程学,根据观者的心思、生理特点,以及视觉流程、审美注意等方面归纳考虑空间的总体规划。
一般的设计规律是:在考虑方法上可以让观众一看就了解展示主题,并可以正确认识留下深刻印象;在艺术处理上要求寻找典型特征来刻画成功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表现手段上选用写实手法、恢复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在整体的视觉感触上应该富于神采与意境,氛围的营造符合主题的表达;在空间安排上真假、轻重、次第恰当,合理划分陈设空间的布局,目前来说大到世博会的各大展馆,小到城镇以及企业的展厅,陈设展示都是最为一般也最为常见的展示方式。
2、蜡像半景画场景
蜡像是一门被称为“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蜡像艺术比一般雕塑更挨近人物原形,它所刻画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欣赏性,更有复原历史人物的独特功能。蜡像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传入我国,通过我国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已到达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各类博物馆中的历史场景复原中蜡像的运用相当普遍。而蜡像在博物馆中的存在往往和半景画合作非常密切,半景画能够弥补博物馆布景空间局限带来的缺乏,半景画通过绘画中透视和空间处理方法将整个场景的空间布景进行了大幅度的延伸,将整个场景的画面扩展到无限大。至于半景画的这个概念也是近几年提出来得新名词,首要的意义是在于半景画的画面需求画在弧形墙面上,画面通常为150°~180°打开,给游客一个更好的欣赏体验,最著名的半景画当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卢沟桥事变》。能够这么说半景画是蜡像场景的空间延伸,中间需求合作地面塑形等技巧,而蜡像则是半景画中主体部分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载体。
3、微缩场景
微缩场景是在参考相关文件资料,图片资料,甚至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场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并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来,向观众展示的模型。微缩场景的对象可以是某一知名景点、可以是某一个故事情节、可以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场面。也有公司企业会将本公司的区域规划以微缩景观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人群展示。
微缩景观有助于观者能更全面、整体地观察和了解场景所要表达的意义,著名景点的微缩景观还具有装饰性。
设计师们也会通过对微缩景观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闪亮的装置艺术。
微缩景观不同的缩小比例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某些大型建筑的微缩版虽没有原型那般宏伟,却别有一番精致。微缩的战争场面可以给人更为壮观的场面。
现在随着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微缩场景的展示效果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如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设计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其中就有大量的微缩场景,其中展示南京、江苏一带的名俗民风的一组场景格外引人注意,主题是微缩的房屋建筑和忙忙碌碌的人民,整个背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远山和天空,虚拟的灯光给整个场景渲染出了日出、日落的效果,早晨烟雾弥漫、中午太阳当头,黄昏夕阳西下,惊起一群野鸟,向着落日飞去。给人的真实感让许多的游客流连忘返。
现今的展览展示提到微缩场景、不得不提的便是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系统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
4、动态多媒体
相对于幻影成像技术,动态多媒体投影显得更为简单,在整个场景复原当中也经常要与现场的布景、蜡像人物、半景画相结合,对整个画面效果起到辅助的作用。如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该馆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利用为主体,采用数字化、虚拟成像、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启用环幕电影厅,充分展现大足石刻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接触到逼真的模拟石窟,感悟艺术的魅力。
博物馆中的场景复原在展示空间上融入了更多的氛围感和体验感,在现在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场景复原必定会展示出不可思议以及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